
深交所创业板近日迎来一位PCB(印制电路板)领域的“选手”——欣强电子(清远)股份有限公司,其IPO申请已获受理,保荐机构为民生证券。然而,这家被台湾俞氏家族绝对控股的企业,在冲刺上市的关键节点,却因IPO前夕的一系列操作引发市场广泛争议:突击分红、天价股权激励、关联交易异常、营收增长停滞等问题接踵而至,为其上市之路蒙上一层厚厚的迷雾。
家族控股下的“突击操作”:分红与股权激励的双重争议
欣强电子的股权结构呈现出典型的“父女子”绝对控股格局。公司实际控制人俞孝璋(董事长)、俞宛伶(董事)及俞金炉(董事)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持有95.04%的股份,其中俞金炉是俞孝璋与俞宛伶的父亲,三人均为中国台湾籍。在绝对控股的背景下,公司IPO前夕的两项关键操作,引发了关于利益分配与会计合规性的质疑。
一方面,欣强电子在2022至2023年实施了高额现金分红,两年累计分红达1.81亿元。这一数字并非小数目,其占同期公司净利润总和的比例高达83%,其中2022年分红9000万元,甚至超过了当年106%的净利润占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慷慨”分红之后,公司却计划通过IPO募资9.62亿元用于高多层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改扩建项目,拟新增年产38万平方米产能,形成“先分红再募资”的操作模式。
市场质疑的核心在于,这种模式可能存在“资金置换”风险。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24年欣强电子的产能利用率仅为85.07%,且当前PCB行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压力,公司自身营收也陷入停滞(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0.13%)。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尚未对新增产能的消化路径给出可信解释,募资扩产的合理性存疑。
另一方面,天价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问题同样引发争议。2025年5月,就在招股书申报前一个月,公司控股股东YU FAMILY(新加坡注册)向欣承投资、欣立投资、金宥公司三个员工持股平台突击转让2295万股,转让价格为2.80元/股,对应7.68倍市盈率,公司估值定格在12.85亿元。但短短一个月后,按照IPO计划募资9.62亿元、发行不低于51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10%)计算,公司估值飙升至100亿元左右,较此前股权转让估值增长近8倍。
根据中国证监会及相关财务披露要求,若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授予价格明显低于公允价值,需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将入股价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管理费用。然而,欣强电子在招股书中并未对此进行相应会计处理。若按监管规则补正,公司2024年及后续等待期内的净利润或将大幅缩减,这无疑会对其IPO申报的财务数据真实性产生影响。
更引人瞩目的是“空降”总经理陈德福的股权激励。2025年5月19日,陈德福入职担任总经理,俞孝璋不再兼任该职务。招股书显示,陈德福通过欣承投资持有公司2005万股,持股比例达4.37%,入股成本仅5614万元。以IPO 100亿元估值计算,这部分股权价值约4.2亿元,意味着陈德福入职即获3.6亿元“天价礼包”,一跃成为仅次于俞氏家族的第二大股东。
但令人疑惑的是,公开信息显示,陈德福并非PCB领域核心技术人士,也无公开报道的业务或技术成绩。在天价股权激励的背后,核心技术骨干是否真正受益?招股书中未对此作出任何解释,记者尝试联系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截至发稿也未获回应。此外,实控人俞金炉还存在资金拆借行为——2023年3月,欣强电子因临时资金需求向75岁的俞金炉拆借150万元,直至当年12月才归还本金及利息,而俞金炉2024年薪酬高达241.69万元,位列高管团队第一,家族与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及利益分配合理性待解。
关联交易迷局:合营公司“吸血”利润,独立性存疑
关联交易是欣强电子IPO申报材料中的另一大“硬伤”。公司对合营公司销售渠道高度依赖,且关联方赚取了产品大部分利润,引发市场对其“代工厂”属性的质疑,主营业务独立性也面临挑战。
从关联销售数据来看,2022年至2024年,欣强电子向合营公司深圳智创、香港智创的关联销售金额合计分别为6165万元、5686万元及1.25亿元,向欣强科技的关联销售金额则从2022年的1.15亿元降至2023年及2024年的0元。此外,公司还与深圳国际、香港国际等合资公司发生一般性关联交易,报告期内对这两家公司的关联销售金额合计分别为3609万元、2260万元及1030万元。
利润分配的失衡更为明显。报告期内,欣强电子PCB产品业务毛利率仅为6.47%,而深圳国际、香港国际对外销售其生产的PCB产品时,毛利率却高达32.29%。巨大的毛利率差距意味着,欣强电子在产业链中仅赚取了微薄的生产利润,大部分利润被关联方截留。
为减少关联交易,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2022年起香港国际、深圳国际将部分终端客户资源转移至欣强电子,公司需向关联方支付销售服务费;同年成立台湾分公司,承接原欣强科技的客户业务,结束与欣强科技的关联销售。但这一解释并未打消市场疑虑——招股书未披露2022年后关联交易的定价机制、持续期限等关键信息,且客户与股东高度重叠的问题仍未解决,主营业务独立性存疑。
更关键的是,欣强电子对合营公司的依赖已深入业务模式。报告期内,公司向合营公司销售收入及通过合营公司代理协助实现的销售收入合计分别为1.51亿元、1.12亿元和1.68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70%、11.51%、17.29%。这种“合营公司承接订单后,主要向欣强电子采购PCB产品再对外销售”的模式,被业内人士指出实质上是将欣强电子变为合营公司的“代工厂”,公司自主拓展客户、掌控销售渠道的能力薄弱。
若双方合作关系恶化、合营安排终止或合营公司终端订单减少,欣强电子的产品销售将直接受到冲击。招股书虽已提示这一风险,但未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其对合营公司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
国海证券08月20日发布研报称,给予圣湘生物(688289.SH)买入评级。评级理由主要包括:1)呼吸道类产品高速增长;2)创新研发为基,多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品矩阵持续丰富;3)宣布中期分红和注销股份,回报投资者。风险提示:呼吸道病原体检测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核酸方法学渗透率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
产品与区域集中叠加营收停滞,增长陷入“恶性循环”风险
除了合规性与独立性问题,欣强电子的经营业绩也面临多重压力——产品结构集中、销售区域集中、营收增长停滞,叠加扩产计划,公司恐陷入“产能空转、利润摊薄”的恶性循环。
从产品结构来看,欣强电子高度依赖存储领域PCB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存储领域销售收入分别为4.78亿元、6.81亿元、5.92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6.06%、69.69%和60.87%,产品结构偏窄,主要绑定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模块与SSD(固态硬盘)小板市场。而存储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当前存储周期处于下行阶段,直接压缩了公司的毛利率,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0.13%也印证了这一压力。
销售区域集中的问题同样突出。报告期内,公司在中国台湾地区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2.17%、38.88%、30.56%,外销收入占比分别为59.46%、57.14%和47.61%。区域集中意味着公司易受台湾地区及海外市场政策、贸易环境、需求波动等因素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弱。
与同行相比,欣强电子的增长乏力更为明显。2024年,其选取的同行可比公司深南电路、沪电股份、胜宏科技、方正科技营收增速分别为32.39%、49.26%、35.31%、10.57%,均保持双位数增长,而欣强电子却陷入营收停滞。在此背景下,公司计划募资扩产38万平方米产能,若无法引入战略客户或拓展车规、AI服务器板等新领域,新增产能恐面临“消化难”问题,进而带来折旧压力,进一步摊薄利润。
此外,公司应收账款问题也需警惕。报告期内,欣强电子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2.54亿元、3.13亿元和3.07亿元,占当期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9.23%、60.16%和47.54%,应收账款占比过高,可能影响公司现金流健康,增加坏账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欣强电子当前的核心瓶颈在于:存储周期下行压缩毛利率、合营模式锁定营收增长天花板、产能扩张与订单错配带来折旧压力。若不能在产品多元化、客户拓展、销售渠道自主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公司增长或将持续疲软,甚至陷入“产能空转、利润摊薄”的恶性循环,这也将成为其IPO审核过程中监管层关注的重点。
对于欣强电子而言提供股票配资网站,想要成功登陆创业板,不仅需要解决IPO前夕突击操作的合规性问题,还需打破对关联方的依赖、优化产品与区域结构、找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其上市之路的最终走向。